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政经济社会报告

区政经济社会报告

2012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聚焦重点,结构调整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点地区调整转型取得新成果。滨江地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年接靠邮轮60艘次,接待国内外出入境旅客达28万人次;以吴淞口为主体功能区的“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正式揭牌;上港十四区整体转型启动开工;零点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吴淞工业区:市政府与宝钢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推进钢铁产业整体转型,概念性规划不断深化。南大地区:征收动迁、绿化建设、市政公建配套进展顺利,动迁房建设正式启动;完成控详规划和12个市政专项规划,一期集体企业签约率达85.2%;一期30公顷绿地基本建成,二期50公顷外环生态绿地启动建设;11家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已停产。大型社区:顾村大居“镇管社区”有效推进,大居配套建设顺利开展。老镇旧区:成套改造全面有序推进,累计竣工8幢,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吴淞西块建立推进签约协调机制,罗店老镇亭前街整治完成97%,顾村老镇控制性详规已形成,大场老镇核心区完成动迁1514户,完成率达98.1%(见附表1)。五大城市综合体前期工作全面推进。顾村配套商品房基地拓展区地块、宝杨路双庆路地块和淞南交运集团地块已完成控规编制,杨行商业商务综合体和庙行共和新路西侧商业商务综合体正在编制控规,为2013年启动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五大综合体招商推介情况良好,与部分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制定了《区产业布局调整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完成宝昌铸造等48家企业的关停调整,争取市级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1407万元。完成市下达的28户危化企业调整任务,争取市级补助资金3331万元。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前三季度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7%,排名全市各区县第一,预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下降4%)。建立公共机构节能三级网络管理体系,搭建区级大型国家机关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南方水泥等高耗能企业实现节约用能10万吨标煤,杨行铜材等32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二)多策并举,产业实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是“3+3”产业园区迅速成长。制定并推进《动漫衍生产业园发展(七号线)》、《复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号线)建设》和《智力产业园(一号线)建设》的实施方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动漫衍生产业园正式揭牌。贯彻落实《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意见》,“钢铁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成功申报部市级合作项目,成立我国第一个部级邮轮旅游实验区。二是旅游业加快发展。启动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新增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和1家市4A级旅行社,成功举办樱花节、旅游节开幕式、吴淞邮轮嘉年华系列活动、“新印象”万民市民看亮点等重要活动。三是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新增13家金融机构,全区目前共有各类金融机构70多家。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6.5亿元,占全区增加值的8.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3%。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一是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项目重点推进。积极对接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定的19个发展专项,在全市率先制定《区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实施方案》。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6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项目,总用地面积400亩,总投资22亿元。二是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完成霍富汽车锁具等3家市企业技术中心和3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列入国家、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3个,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5个,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推进汉虹精密等10个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产品产业化,推进发那科机器人等4个企业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制和产业化。三是“2+1”产业园区特色发展。以工业园区和城市工业园区为主体申请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基地已通过专家评审,机器人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率先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三)稳中求进,重大项目进展比较顺利

重大项目顺利推进。78个集中启动项目中共开工55个,占总数的71%。宜家家居等2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唐津机械制造等11个先进制造业项目,顾村公园(二期)等10个社会事业项目和罗店大居经适房二期等11个保障房项目已经启动建设(见附表2)。现代服务业方面,万达等9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方面,太平洋机电等5个项目已建成(见附表3)。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成绩。聚焦“一带、三线、三园、三区”等载体,全年引进93个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不包括房地产项目)。第一家外商投资股权管理企业思佰益仪电、证监会首批10个基金销售牌照之一的利德、第一家外资养老机构星堡以及又一家地区总部胜狮货柜落户。

(四)科学管理,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保障性住房基地累计实现竣工交付使用223万平方米(3.2万套,约9.6万人受益),在建316万平方米(4.5万套)。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新开工37.5万平方米,在建152.9万平方米,建成31万平方米。罗店大居和馨佳园项目配套建设,庙行共康基地商业及市政配套建设均加快推进,逐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商品房市场有序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和本市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实现各类商品房销售面积253.2万平方米,增长13.2%;交易金额302.5亿元、平均单价1.19万元/平方米,分别下降4.2%和15.4%。实现存量房交易面积129.2万平方米、交易金额172.9亿元,分别增长11.9%和12.7%。

(五)建管并举,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编制和落实各类投资计划。一是在积极论证、充分协调、反复沟通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了《2012年度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2012年区政府投资计划》,以及《2012年度市财力投资计划》,2012年争取市级资金18.8亿元,为我区道路建设、大居配套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加快落实,积极推进,多方筹措资金,较好地完成了2012年度各类投资计划。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道路网不断完善。吴淞大桥加固抢修工程提前竣工,长江西路越江隧道、S6公路完成前期动迁,G1501越江隧道工程和S7公路均制定了前期方案。区区对接道路加快建设。宝安公路沪太路—嘉定区界基本建成,康宁路蕰藻浜大桥建设有序推进,宝嘉公路完成动迁。大居配套市政工程扎实推进,镜泊湖路建成通车。宝杨路码头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完成顾村公交临时枢纽建设并投入使用,2路等公交站点完成电子站牌安装。生态环境日益优化。一是环境治理工作稳步开展。对海笠工贸等24户红黑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城镇污水纳管率达到87%。二是市容绿化建设扎实有效。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基本完成创建工作,滨江公园、顾村公园等绿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年新增各类绿地133.5公顷。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77元,增幅达11.9%。完成罗店、顾村镇2570户农户的村庄改造,推进4个行政村整合现有资源改、扩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罗泾海星村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宝农34优质稻米等连续获奖,10家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

(六)关注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就业促进工作成效明显。制定出台促进就业新政策,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突出对特殊群体市场就业和创业的鼓励扶持。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7231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3万人以内。启动创建市创业型城区工作,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帮助成功创业632人,带动就业4093人。加强就业援助,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00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4010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48元,增幅达11.3%。新征地人员落实社会保障率达100%。全年共投入社会救助资金2.1亿元,受益约80.7万人次。高境敬老院竣工开业,罗泾、庙行敬老院完成建设。完成杨行、吴淞两个助餐点建设。新增居家养老服务对象342名,为5700名高龄老人提供助老服务。社会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教育发展和改革继续深化,创造了公办高中高考率87.4%的历史新高,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被评为“全国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科普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共康八村、五村创建为部级科普示范社区,罗泾镇、友谊路街道被评为“市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社区”;顾村公园、生活固废集装转运蕰藻浜基地创建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使我区市级以上科普场馆达17个(其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6个)。文化发展取得新成果,制定和贯彻《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建成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顺利通过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验收。体育事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东鼎国际杯”2012国际男篮挑战赛等一系列活动(见附表4)。价格管理和服务继续加强。接听办理“12345”、“12358”热线的各类咨询电话450余个,在第一时间化解了价格矛盾和价格纠纷。做好每日副食品价格信息工作,第一时间采集数据,并经区电视台、门户网站和微博。

(七)创新驱动,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金融支持产业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贷,帮助8家试点银行与各街镇园区对接,发放信用贷款3030万元。完善“重点成长型企业助保金融资平台”流程,制定金融专项资金操作细则。参加2012年中小企业金融洽谈会,编制《2012区金融服务手册》。相宜本草等3家企业已向证监会申报上市,安防电子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三航奔腾等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2.2亿元。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建立“1+9”专项资金联席会议廉政建设和风险防范机制,完成6个专项资金政策修改完善工作。制定《区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会审办法》,启用“1+9”专项资金网上申报平台。建立健全各专项资金管理责任部门项目评审差额机制、专家库随机抽取机制。对1997个项目进行扶持,涉及资金3.1亿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流程不断优化。76项行政审批的承诺期限总和比法定期限的总和压缩三分之一,大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制定《区行政服务中心改造及入驻方案》,积极推进标准化窗口建设,逐步完善“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网上行政审批效能追究机制,制定《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管理办法(试行)》,依靠“制度加科技”,实现审批事项同步监督,为发挥办理跟踪、预警纠错等功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3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力以赴抓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提升”的要求,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及时性和科学性,不断拓宽经济监测范围,早发现、早预警、早解决问题。重点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的跟踪和预判,及时调整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和举措。二是保持税收稳定增长。继续加强税收征管,细化推进落实措施,深入挖掘潜在税源,抓大不放小强化房地产等重点纳税行业、企业的目标化管理,加强税务评估稽查力度。预计全年完成增加值可比增长8%、区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50亿元等目标。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重点培育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业、旅游及邮轮业、专业服务业。一是加快推进“三园”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三园”实施方案,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软件设计、移动互联网等特色鲜明的新兴项目和企业。动漫衍生产业园要加快建立园区管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积极争创“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区”,并加快推进二期建设;智力产业园要着力二期建设,加强园区企业扶持和培育,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复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强与复旦大学及附属企业的合作,加快三期、四期项目建设进度,年内启动五期建设。二是加快推进“三区”建设。钢铁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推动物流加工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钢铁信息高地、钢铁交易中心和钢铁金融服务中心。聚焦“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重点培育邮轮港口服务、邮轮公司总部等功能,将滨江发展带打造成为中国邮轮发展的先行区域。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编制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深化企业试点,重点推进4A级旅游景区评定,提升旅游品质,确保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成功,并以此为契机,加快邮轮旅游发展,优化美兰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沿江生态旅游区建设,商旅文联动,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积极对接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争取纳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是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组建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推进机构,加快推进欣龙无纺布等地块调整及发那科二期等项目的开工建设。二是推进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定位,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项目落地;争取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挂牌,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城市工业园区将立足产城融合,加快动迁,盘活存量,扶优扶强,提升能级。月浦、杨行、罗店等其它工业园区将启动研究特色发展方案。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推进20个以上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实现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力争创建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完成专利申请总量3800件,创建品牌(名牌)产品10个。争取列入国家、市各类科技项目48项,创建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工程企业5-8家,高新技术企业15-20家,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38项。加快光纤到户改造,推进重点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制定生产经营性投资计划和全区政府投资计划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五大重点地区、大型城市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导向,储备一批潜力项目,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开工一批新建项目。重点抓好日月光、绿地顾村公园商务广场等39个服务业项目和宝临电气等10个制造业项目的推进(见表1)。二是执行好2013年政府投资计划安排的重点项目。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民生、重点任务,多方筹措资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建设、按时竣工,拉动经济稳增长。加快平台经济建设和运行。发挥平台作用,吸引相关产业集聚,重点推进七个平台:钢铁交易中心进入试运行;大宗商品信息中心平台完成名称报送、项目施工并实现人员入驻;中国茶叶交易中心加快施工;木材交易中心开工建设;国际酒类贸易中心加快制定设计方案,争取上半年开工;中国机器人设计应用中心、中国母婴产品设计交易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进一步加强招商工作。一是围绕特色产业招商。抓住五大地区调结构、促转型的契机,聚焦重点培育的邮轮产业、文化创意、软件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二是围绕载体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集聚区、特色园区、重点楼宇等载体开展招商活动,提升商务楼宇的入驻率、注册率和产出率。三是围绕规模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力争引进具有引领性、总部型的重大项目,争取在引进大型外资项目上有所突破。全年新增工商注册资金和引进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户数均增长15%。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一是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和本市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确保本区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编制土地收储和出让计划,力争收储土地88公顷左右,出让土地80公顷左右。二是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计划实现商品房(含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225-235万平方米,存量房交易面积100-120万平方米,住宅新开工计划15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

(二)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和提升

聚焦重点区块转型提升。以规划引领建设,加快滨江地区、南大地区、吴淞工业区、轨道交通沿线以及产业园区的功能深化落地,形成完善的控详规划成果并实施推进。加大滨江地区功能开发力度,全力推动吴淞工业区战略调整,重点推进南大地区整治开发,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见表2)。积极推进五大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按照土地供应情况,分期分批全力推进五大综合体建设,积极引进品牌投资开发商,完善区域城市综合功能。顾村配套商品房基地拓展区地块和宝杨路双庆路地块争取年内开工建设,杨行商业商务综合体、淞南交运集团地块和庙行共和新路西侧商业商务综合体完成土地出让并启动项目方案设计。加快存量调整工作。一是围绕低端物流、钢贸业、加工业等行业,加快转型和提升。结合产业规划布局的调整,推动仓储物流业向高端物流业进行转变,或转型为创新产业园,引进新兴产业。同时,加快推进一般钢铁加工业的技术升级,剥离附加值低的机械加工业务,拉长、延伸钢铁产业链。二是围绕露天堆场、危化企业、低效企业、污染企业等,加快调整和淘汰。重点围绕不符合区域规划、不适应城市功能的集装箱和钢材堆场,先行调整外环线以内、主干道两侧和轨道交通站点附近以及居民小区周边区域,启动礼才物流等14个项目的调整(见表3),腾出土地1358亩。危化企业调整方面,要加强对无证无照非法从事生产储存经营企业的查处和取缔,完成与市签署协议的有关危化企业的调整。三是围绕存量拆迁基地,加快削减工作。实施“1233”计划,力争削减存量拆迁基地43个,动迁居民400户。

(三)加快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市政工程方面,加快实施G1501越江隧道、S7公路一期等工程,完成S6公路、长江西路越江隧道动迁工作。开工建设富长路、集宁路,完成宝钱公路、临江大道主体工程建设。区区对接道路方面,全线贯通场中路、殷高路,建成宝安公路、宝嘉公路、康宁路(含康宁路大桥、长江西路以北至S20),开工建设康宁路(长江西路以南)。大居外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推进潘广路、杨南路、陆翔路、月罗公路等建设工程,做好顾村枢纽开工建设工作,建成罗南交通枢纽等项目。市政配套方面,配合实施虹杨、长临等变电站建设,推进南部地区老旧小区低压电网和燃气内管改造。有序推进罗泾水厂、泰和水厂二期和嘉定原水管工程。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区节能减排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严把项目审批关,限制重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继续推进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工作,抓好机关公共建筑、大型商业设施节能管理,完善节能监测体系。重点扶持服务业节能技改项目,推行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全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实现下降4%的目标。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确保国家卫生区创建成功。一是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建设“12345”城市景观网络,吴淞街道和月浦镇创建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推进顾村公园二期、滨江绿地二期、外环生态绿地、南大整治区绿化等重大绿化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顾村公园二期征收补偿,全年新建各类绿地100公顷,绿地率达到41.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2.6平方米。二是加强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完成虎林路等积水点改造,启动漠河路泵站等防汛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城镇污水纳管率88%;推进荻泾五期等综合治理,实现骨干河道整治率达到7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全覆盖。三是加强环保建设。着力推进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月浦盛桥、吴淞工业区等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四是加强城乡市容环境管理。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力度,垃圾量控制在1500吨/天以下,实现人均垃圾处理量减少5%;扩大城管网格化管理范围,开展城管难题专项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景瑞农业配送中心二期、超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三期等现代农业项目。扶持卫斯嘉闻道园等农业旅游景点建设,提升农业旅游经营水平。完成顾村镇898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建设,研究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长效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健全经济相对困难村帮扶机制,研究制定新一轮经济困难村财政扶持办法,加大财政帮扶力度,促进农村居民长久受益。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以美兰湖北欧新镇、罗店古镇等为重点,把大型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综合体,依托顾村公园、华山医院北院等功能性项目,打造具有城市综合功能的北部新型城镇。争创“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进入2013年达沃斯国际小城镇建设范围。罗店大型社区竣工各类保障房7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37个市政公建项目,启动建设7个配套项目。建成大场祁连等3个市属保障房基地56万平方米保障房,开工20个市政公建配套项目。推进罗店老镇风貌改造及寺配套公园等项目建设。顾村大型社区推进馨佳园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顾村老镇开发机制和规划方案,启动土地征收补偿工作;优化完善杨行老镇改造方案。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民生建设

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完善“五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3.01万人以内。扎实推进市创业型城区创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新建2个区级创业园区,完成创业培训600人,帮助成功创业600人,创业带动就业4000人。聚焦重点人群就业,深入推进青年“启航计划”,确保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按时安置率达100%。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社会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符合本区产业方向,就业率高的培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扩大新农保、城居保覆盖面,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参保面和缴费率。积极推进征地落实保障工作,确保新征地人员落实社会保障率100%。加大医保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医保工作水平,确保各项医保政策平稳实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争创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见表4)。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筹措,建设工业园区等公租房项目。加快动迁安置房建设,全年计划开工区属动迁安置房112万平方米,竣工130万平方米,预计可安置4500户。完成祁连、共康动迁扫尾,建成56万平方米市属保障房;加快顾村大居“三个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市政公建配套项目20个。提升社会救助和为老服务水平。推进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纳入低保审核审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医疗救助补充政策,新增、落实各项综合帮扶项目。积极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申报和创建工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顾村镇新建1个老年人助餐点,为20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老伙伴”项目的服务与管理。加强价格管理和服务。强化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市场物价动态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梳理区内47个价格监测点,合理优化监测点布局。积极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价格收费热点问题调研工作,开展超市价格信息专项公布。

(五)着力推动改革创新

深入推进全区改革工作。围绕调结构、促转型,民生保障、城乡环境、社会管理等目标,继续从九个方面70项具体任务推进全区改革工作,创新和完善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主要包括:优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8+15+33”服务企业机制,创新央企服务机制;增强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实现监管全覆盖;进一步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等等。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审批效率,全面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网上跟踪应用系统,推广标准化审批,加快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速度。尤其是要优化、简化产业园区和工业区块的项目审批流程,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和工业区块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完善园区准入机制,并建立园区退出机制。加强产业准入评估,对园区内落地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专项评估。探索建立弹性地价政策,分四大类项目拟定出让地价。梳理未达到土地出让约定要求的项目或企业,探索实行退出机制。二是完善园区开发体制。探索并建立新的开发模式,确立新的投融资渠道和盈利模式,切实缓解园区发展的资金压力,提高园区招商的质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园区内部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供销渠道畅通、产城深度融合。提高金融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实施《区金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推进区内企业上市、发债或股权托管交易,继续支持产业金融发展。搭建“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我区中小微企业库,借助网络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批量化和便利化。加大“1+9”政策资金监管力度。建立梯次项目后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分别为项目储备库和待扶持项目库。做好“1+9”政策体系修订后的宣传解释工作。研究出台加强资金长效管理和运作的保障措施,防范违纪风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医药分开”为切入点,深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初步建立社区健康管理框架。加快康复医疗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区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制度。推进全区一站式付费、双向转诊、预约就诊、排队叫号等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就医流程,方便居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