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化工基地建设调查分析报告2篇

化工基地建设调查分析报告2篇

第一篇

为加快推进省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县政协于5月上旬组织开展了加快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专题调研。其间,调研组深入基地建设指挥部、镇政府,召开入园企业、被征地行政村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了解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5月14日,组织召开了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县有关领导,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大家围绕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建设精细化工基地是我县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华星化工因发展壮大的需要,在镇石跋河地区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将原厂区的车间逐步搬迁到新区。新区建成投产后,企业规模效益得到了迅速膨胀。县委、县政府看到了化工产业的发展潜力前景,决定以华星化工为依托在石跋河地区兴建精细化工基地,并开展规划编制、申报工作。

2007年元月,省发改委批准同意了《省精细化工产业有机合成基地总体规划》,规划期限2006—2020年;明确了以农药系列产品为龙头,重点发展中间体化工产品、医药化工产品,同时发展高分子化工、基础化工等产品;规划总投资116亿元,实现年产值188亿元。总规划面积10.42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面积4.46平方公里。2008年初,省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成立,全面启动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化工基地已初步建成,并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化的华星拔地而起。精细化工基地龙头企业华星化工,规划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设六大功能区,首期规划建设1300亩,总投资9亿元,建设7个项目及配套工程。2007年建成投产,当年销售收入8.48亿元、实现税收0.2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4%、27.3%。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实现税收1.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70%、400%,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30.9%、57.8%。综合实力由全国化工行业第10位上升为第3位。为做大做强除草剂产业,华星化工与阿根廷阿丹诺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星诺化工,昔日的两个强劲竞争对手强强联手,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农药产业的竞争格局,对推进中国农药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华星化工出台了2009年投资计划及五年发展规划,规划五年内新上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44.17亿元,用地2836亩,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38.89亿元,利税17.6亿元。现代化的华星化工园使企业又跃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成为公司发展新的增长点;华星化工园成为精细化工基地的园中园、特色园,成为带动化工基地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东部转移企业纷至沓来。基地建设短短的一年时间,已有12家化工企业入驻,其中建成企业3家、在建企业4家、签约企业5家,在谈待签约项目13家。入驻的企业不是简单的数量集中空间转移,而是在转移中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凝聚产业效益。项目整体来看,均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平均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较高的财政贡献率,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平均销售收入达1亿元,其中10万吨三氯化磷项目年销售收入就达4.5亿元;外向度较高,项目出口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0%左右;科技含量较高,大都与高校科研院所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自主研发的主导产品,有较为稳定的销售市场。可以说,精细化工基地必将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序的满山放羊到高效益的产业园区集中发展时期。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基地建设的前提,经过镇、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的共同努力,已完成征地面积3200余亩,基地内日处理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即将扩建到位,年处理1万吨的固废焚烧炉运行正常,1000吨泊位的化工专用码头已完成规划设计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3.5公里的基地主干道路正在施工,启动区管网工程已开始招标,拆迁安置房已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到10月底,化工基地基础设施公用工程能基本满足入驻企业生产需要。

(四)综合优势日益显示。从承接产业转移化工基地建设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来看,精细化工基地完全具备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化工基地建设所必备的基本原则内在要求。它靠近长江,有足够化工生产所需的水源;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开阔的土地可供化工企业适度污染排放的环境容量、较强的自净纳污水域。基地还拥有一系列独特优势。合法身份逐步完备。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东部发达地区精细化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东部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化工产业政策法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鼓励加速化工产业转移。在此形势下,拥有一个精细化工基地的合法身份,对于主动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进而跃上与东部地区互动发展的新平台至关重要。省精细化工基地于2007年获得省发改委《化工基地总体规划》批复,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随后,基地高起点地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咨询工程研究院组织的专家评审;《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了专家评审,并获省环保局批准。大量的基础工作,使化工基地合法的身份证逐步完备。政策机遇难得。国务院已同意我省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化工基地位列其中,这是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难得机遇。区位优势独特。化工基地位于县镇石跋河地区,属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省会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与全国最大的化工要素市场化工科研人才集聚地南京市仅50公里。

合法的身份、独特的优势使省精细化工基地成为产业转移中的理想选择,在3月15日举办的精细化工基地招商推介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江苏省四家企业落户该基地。仪式上,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张升先生说到,选择精细化工基地是他在13次的深入考察调研基础上,全面了解基地各方面情况,并与江苏省的连云港盐城化工园进行反复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张先生发自内心的话语是对我县精细化工基地综合优势的充分肯定,也说明了我县的精细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

二、化工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化工基地快速发展远大前景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基地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困惑难题:

(一)征地拆迁满足不了基地的用地需求。在基地总体规划中,近期建设面积4.46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共征地3200亩,其中华星化工一期占地1500亩,可用的仅1700亩,已经不能满足签约项目用地需求。加之,征地范围内部分地势高的土地没有完全征下来,致使已征的部分土地没法进行平整,影响一些签约项目公用工程开工建设。也就是说目前基地处于无地可用状况,更谈不上下一步的发展用地。

(二)华星化工与承接转移企业的矛盾。应该说,没有华星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化工基地的动意、启动急剧膨胀。然而,随着发展,扶持服务基地的龙头企业华星化工与承接东部化工产业转移,吸纳外来企业入园的诸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把华星化工的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发展规划与基地发展协调合拍,努力做到基地扶持服务于华星化工的膨胀发展,华星化工带动促进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基地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化工基地建设的专业性、复杂性,赋予基地具体而繁杂的管理服务职能,这些职能仅靠由几个抽调人员组成的临时性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是无法承受的。基地独立的融资平台尚未形成,只能依靠财政投入,而县级财政状况是无法满足基地巨大的资金需求。基地没有独立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公共设施,目前只能通过县政府出面与华星公司签订协议,由华星公司按市场价格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应的给水、污水处理服务,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作为发展中的华星化工随着自身的迅猛发展,能否从市场化的角度一如既往地提供服务,并承担相应的后续责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加快化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步伐,使化工基地早日实现大发展、大飞跃,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统一认识,加大化工基地建设力度。面对当前难得的政策优势、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全县上下进一步树立起“近期看化工、远期看港口”的发展理念,将化工基地建设作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切实做到举全县之力,培育发展精细化工基地,尽快提高精细化工基地的产业规模承载能力。

(二)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要注重引导社会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建设好精细化工基地。要明确华星化工在基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华星大发展、快发展,要着重围绕华星新的投资计划五年发展规划,组织专门班子,协助做好项目申报、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投资计划有序推进。要进一步明确精细化工基地发展思路,鼓励华星化工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东部转移企业入驻基地,注重选择与华星化工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入驻基地,努力延长加粗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加大征地力度,满足基地发展需求。要不断强化征地力量,明确拆迁责任主体,拿出“两区”征地拆迁力度,开展精细化工基地二期征地拆迁工作,必要时可从县直机关抽调骨干人员富有征地工作经验的同志参与到此项工作中,确保按时按量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再也不能出现项目等地的现象。基地要认真筹划未来的发展,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适时启动中期建设,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下充裕的空间。

(四)不断完善规划,增强基地综合配套能力。化工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完善规划,既注重生产区的建设,又注重生活区的规划,超前做好基地布局。要积极探索化工基地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运营的良性模式,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来化工基地投资建设公用基础设施,通过有偿运营作为投资回报,不断增强基地综合配套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发挥精细化工基地建设领导组的统筹协调功能,比照县经济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具有化工基地特色,适合化工基地发展的高效能、高规格、高质量的管理机构,在融资、规划建设、协调服务上开展工作。要研究利用好政策,处理好依法依规灵活变通的关系,相关职能部门要摒弃部门利益,做到少说不行、多研究怎么行;少说不能办、多研究怎么办,在土地证办理、建筑规划许可证发放、环境评价、安全评估、税票开具等程序上提供优质服务。县政府要在适当时机,为入驻企业设立一站式服务,使环境优化年活动落到实处。

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汇报

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发展目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化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一是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门类齐全。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门类齐全,县图书馆于2004年通过全国公共图书馆县级三级馆复评;县文化馆于2007年通过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三级馆;巢湖市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县庐剧团新建了排练厅、更新了设备,演职人员的工作环境逐步得到较大的改善,该团于2008年元月加挂了巢湖市艺术团牌子;州书画院为我县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场所;县博物馆自2004年4月开馆以来,相继成立了“精品文物陈列室”“县名人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得以充分展现,并于2008年3月26日免费向市民开放;“县猿人遗址馆”筹建基础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二是农村文化阵地正在逐步恢复。全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杜鹃花工程”被列为文化工作重点,全县十个镇中有五个镇被评为省级示范点、一个市级示范点。“杜鹃花工程”的实施,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农村文化阵地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文化室建设被列入重要内容。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县每年举办大型晚会20多场,并通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举办广场文艺、书画摄影展等形式,丰富全县人民文化生活,较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的文化需求;连续三届的蔬菜博览会,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提高了我县无公害蔬菜的知名度,也为全县人民奉献了一道高品质的文化大餐。此外,广大农村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如:历阳镇华阳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以社区为平台,以群众为主角,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为社区群众营造愉悦的生活环境;沈巷镇的农民广场文艺活动已经成为街道居民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甚至连周边地区的农民也慕名赶来观看参加;镇的农民运动会吸引了近400名农民参与,深受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四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霸王祠三月三庙会、庐剧、剪纸、羽毛画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县级、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霸王祠三月三庙会”已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庐剧、羽毛画现正申报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五是民间协会组织已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大批民间艺术人才文化传播爱好者,通过民间协会形式组织起来,开展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如城成立的美术协会、书法协会、木兰协会、健身协会等民间组织,成为城地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沈巷等镇加强对民间文化协会的引导管理工作,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协会进行了合理编组,规范了工作网络,把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同志推荐担任基层协会组织者牵头人,木兰、篮球、书画协会等6个协会团体经常性开展活动,在繁荣农村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发展的意识不强。社会上普遍对公共文化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研究不透、理解不清,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享受公共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等问题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存在着文化建设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也难以看到工作成效,因而遇到具体问题只能给经济工作让道。虽然,广大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十分迫切,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十分关注,特别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一系列好的议案、提案,却在办理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农村干部更是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城里闲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镇级文化站基础薄弱。农村综合改革之前,我县农村基本上都有一个设施齐全的文化站,并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农村综合改革中,在社会事务办公室内设立文化广播电视站并安排一定的编制,但大多数编制人员合并到其他办公室混岗使用,也就是在编不在岗,更不在职。据调查,全县除沈巷镇拥有一个独立的文化站外,大部分都是空壳站,即使有站所,也大多设施简陋,远达不到文化站的基本要求,村级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大多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形成的挂牌产品。

(三)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缺乏刚性指标。法律法规对财政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缺乏刚性指标,加上地方财政的困难,县财政基本上只能保证人员工资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转。大部分镇的公共文化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其文化活动经费属于被动支取,从而导致基层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往往遇到有事无人干、有人无钱干的尴尬局面;社区(村)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只能靠跑单位、拉赞助,基层文化人员付出了辛苦,还时常遭遇冷嘲热讽。

(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式发展的要求。随着政府机构的撤并,一些热爱文化事业,有一定的文化专业基础的人员,大都离职或转岗,而新分配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人员,文化工作经验不足;基层文化工作的现状也难以调动文化人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他们始终抱着“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的思想。此外,由于文化工作位虚薪低,基本福利未能落实,人心思迁,跳槽的跳槽,打工的打工,即使勉强留下来的也不能安心工作。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参与,为此建议:

(一)强化认识,健全考核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导方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到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全面理解公共文化服务愉悦人们身心、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谐的功能,树立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综合竞争力的意识。要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评估制度,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适当提高综合考核中的比例,从财政投入、任务指标、服务质量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严格考核,使文化建设的软目标成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抓手。

(二)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是政府行为的到位,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开放式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本进入,努力实现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多元化。各级政府应将文化专项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严格执行,为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加大对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要及时更新,完善功能,改造升级;镇级综合文化站要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扶持,尽快按标准建设到位,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村级文化室每建成一个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并组织社会力量开展送书送报、捐赠器材等活动。要进一步疏通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要支持促进文化单位兴办文化实体,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对全县各级文化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调查,合理安排编制,调剂人员,做到有职有岗,有位有为。要加大文化干部的培训力度,促进他们知识更新,素质提高,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需要。要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民间协会、民间文艺组织的建设发展。要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积极探索社区(村)文化管理员、辅导员队伍建设新路子,逐步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队伍。要建立符合文化部门特色的专业人员准入制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有文化专长的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工作,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四)推进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以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要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先进文化娱乐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人民群众当中,不断增强公共文化发展活力。要在公园、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逐步酝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基层文化馆对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开放制度。要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优先组织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广播电视到户工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群众创立的文化活动形式,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读书、歌咏、健身等文娱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人民群众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同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