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都市建构推进方案

文化都市建构推进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发〔〕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结合我市文化、新闻出版、文物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按照市第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转型跨越、赶超进位,着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特色的文化建设新路子。

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市目标,以申报创建部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动文化事业,以打造()天马文化产业园为抓手,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突出抓好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文化一体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项目争取三个重点,着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六大工程,创新建立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绩效考核三大保障体系,奋力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奋斗目标:到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艺术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财政投入与社会融资不断加大,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努力把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率先建成全省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把市建成为全省特色文化市和部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把()天马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部级综合示范区重点示范项目。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今后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入扎实的宣传,把全市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部署上来。

1.广泛开展文化大讨论活动。采取电视、报纸、网络、论坛等形式,在全社会开展“文化大发展,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广泛征求并积极采纳社会各方面对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产业转变、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文化建设、关心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加快政策向具体项目的转化。切实加强对国家、省上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深入研究,把国家、省上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大省、推动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办法转化为我市文化发展的建设项目,提前谋划,超常争取,力争争取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引领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项目。

3.配套出台相关措施办法。结合文化发展实际,及早着手,深入调研,全面落实国家、省上有关文件政策精神,尽快研究出台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推动艺术精品创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办法,努力开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扎实做好核心区文化一体化建设工作

紧扣核心区“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整合优势资源,围绕“一轴”建设文化宣传长廊、“双城”打造文化历史名城(镇)、“组团”创建文化示范园区(镇、基地、中心、农场)、“基本单元”创建文化示范村(镇)的具体任务,力争把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打造成为全省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1.启动核心区文化宣传长廊建设。采取市县(区)联动、部门协作、市场运作的方式,在金色大道主线两侧规划建设与一级公路广告宣传、交通标识相协调的文化宣传标牌,在核心区城区车站、工业园区、物流中心、产业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集贸点设立阅报栏(屏),着力打造以反映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公民道德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宣传长廊。

2.推进“双城”文化设施建设。依托凉州城和大靖镇历史文化名城(镇)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本,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凉州城旧城区启动建设雷台、文庙、罗什寺、大云寺四大历史文化街区,新城区完成市博物馆、市影剧院、市图书馆建设工程和市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大靖镇按未来县城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和民俗博物馆。

3.加快“三组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将“三组团”6个发展核和南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13个园区(中心、基地)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纳入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范围,按照高于乡镇级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4.推动基本单元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完成各组团内其他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送,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按照市委组织部建设72个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的要求,配合相关部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和设施,为每个综合服务中心争取5万元的项目资金,并配套相关设备,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村文化中心。争取在核心区自然村、农村社区、农(林)场新建300个农家书屋,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设施设备配套工作。

5.广泛开展送文化活动。结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园区”、“精神文化进村”、“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活动,组织市天马艺术剧院、市文化馆以及凉州区、古浪县文化馆、文艺团体,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为主题,精心排演一批文艺节目,深入核心区演出,丰富核心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6.加强群众文化的业务指导。加强对各类民间艺术团体、自乐班子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鼓励开展广场、社区、校园、乡村、园区、自乐班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市、县(区)文化馆为每个行政村免费培训1-2名文化骨干,为乡镇、园区、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免费开展文艺辅导工作。

7.大力扶持农村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县城、乡镇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核心区组团发展核和基本单元发展,鼓励投资者在核心区乡镇(村组)兴办电子阅览、广告创意、动漫等文化产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文化事业单位绩效改革,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加快组建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扫黄打非”综合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力量,组建完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以及各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健全机构设置、配齐工作人员、配套技术装备,落实工作经费,全面开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2.加快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按照“区分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借鉴其他市州文艺院团改革的先进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天马艺术剧院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尽快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推动改制后的天马剧院健康发展。

3.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文化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清理规范津贴补贴,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实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严肃分配纪律,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降低运行成本,制定服务规范,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4.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探索研究新建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管理模式,整合资源成立相关机构,及早谋划重点项目建成后的运行工作。探索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公益性文化团体(民间小剧团、文化大院、自乐班子)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保证导向正确,文化安全。

(四)全力做好项目争取落实工作

抢抓政策机遇,对照《决定》及国家、省上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研究,及早着手开展文化发展项目建设的前期调研,编制建立文化发展项目库,按照国家、省上分年度支持重点,分阶段部署项目争取任务,开展规划制定、项目编制、报批及相关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力争项目争取取得突破性进展。

1.加快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按照《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要求,重点实施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补助资金,完成市博物馆土建及安装工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陈列布展、三防等工程;完成市文化馆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市图书馆。同时,联合市发改、广电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建设数字影院有关政策和补助资金,推进市影剧院工程建设。

2.推进县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指导各县(区)积极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工程,选址新建民俗博物馆和凉州贤孝、宝卷、攻鼓子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习所。完成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中心)、农家(社区)书屋等建设和设备配送任务;支持天祝县完成出版物监管中心、藏汉编译业务用房和新华书店县中心门市改造项目。

3.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库项目资金补助,及早实施文庙、雷台、罗什寺、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和市博物馆新馆、西夏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县(区)博物馆、纪念馆等53个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配套完善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措施,按照《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项目要求,围绕()天马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设计、编制、储备和推介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环境向好、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逐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文化工作及群众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1.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充分利用市、县(区)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展览场馆,在市、县分别建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就展示基地,广泛开展反映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成就的摄影、书法、绘画、雕塑等文化展示展览活动,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2.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在文庙、白塔寺和红军战斗遗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展览,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比赛文艺活动。

3.强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奋进促跨越”为主题,组织创排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城乡融合大发展的文艺作品(剧目)。

4.倡导全民读书的社会风尚。引导图书发行企业引进一批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出版物,在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大型书店设立读书开放日,开展“读好书与做好人”有奖征文比赛和经典诵读比赛,开展“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家庭、书香民居”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社会新风尚,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围绕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从城乡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入手,努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产品供给、技术支撑、人才保障、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1.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积极建设新城区“五馆”的基础上,扶持建设县(区)“三馆”(图书馆、文化馆、民俗博物馆),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及农家(社区)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行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2.深入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和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点建设,提升完善设施条件,配备统一标准的信息安全管理软件,增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建立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在完成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乡镇和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全面实施“电子农家书屋”计划,推出智能流动图书馆,争取国家、省上为市、县(区)支中心配备流动服务车。

3.积极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探索政府采购创作和演出类、社会文艺类、文博类和其它类别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引导鼓励企业直接举办、联办或购买捐赠文艺晚会,支持文化爱好者和民间文艺团体自筹资金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引导图书馆、文化馆、文艺团体、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送图书、送电影、送演出进厂矿、进工地等流动文化服务。切实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文化成果。

(七)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充分调动全市各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和艺术精品。

1.制定全市艺术精品项目创作规划。积极探索“储备一批、扶持一批、生产一批、推介一批”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建立市艺术精品创作题材库。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生产立项、招标、签约制度,成立市重大艺术项目评审小组,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遴选评估论证。

2.扶持艺术精品生产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艺术精品生产领域。充分发挥天马艺术剧院创作、编导、表演等方面的人才优势,鼓励创作排演一批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剧目,重点对《西凉乐舞》、《暮色西凉》、《梦幻西凉》、《天马之歌》、《祭孔乐舞》等剧目进行修排完善,对《鸠摩罗什在凉州》、《天马与飞燕》(暂定名)等剧目进行原创编排,力争打造成为全省精品剧目。

3.推进节庆文化与艺术精品传播工作。精心组织本土精品佳作的展演、展映、展播、出版,通过开展“天马”文化旅游节和天祝三峡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广泛吸纳各类艺术人才深度参与,逐步拓宽艺术精品和民族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播渠道。鼓励国有文艺院团下基层慰问演出,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送欢乐、下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书画精品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大艺术精品的传播和普及力度,逐步扩大我市文化精品的覆盖面。

4.编辑出版代表性历史文化丛书。组织由民间文化人士参与的研究机构,集中针对我市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特点,挖掘、征集、考稽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为代表的“天马文化”,代表西域与中原文化相融的“五凉文化”,多民族与汉文化交融的“西夏文化”,以“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为标志的祖国统一、民族融合文化,以陇右学宫之冠文庙为标志的儒学文化,以佛教活动圣地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寺、天堂寺为标志的佛教藏学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凉州贤孝、攻鼓子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出版代表性书籍,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八)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发掘、抢救、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基本完成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项基础工作,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

1.认真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在确保馆藏文物绝对安全和田野文物基本安全的基础上,争取实施文物保护项目,加强城乡建设工地文物的日常巡查及清理发掘,推进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2.开展文物考古研究。围绕挖掘整理“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等,积极争取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研课题项目申报,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考古发掘、社会流散文物征集管理、文物执法与文物安全监督管理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我市文物研究水平。

3.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名录。严格文物保护单位评审,继续开展各级文物清查、建档、备案,建立文物名录数据库。组织实施我市5个部级、60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维修工程,申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励各县(区)积极创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4.组织开展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指导全市5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完成保护性规划文本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组织开展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雷台汉墓和雷台观维修、汉墓壁画维修、雷台“三防”工程(安防、防雷、消防),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加强各县(区)博物馆建设和文物征集等工作,加快推进我市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指导文庙、雷台、白塔寺等重点文物景区搭建活动舞台,开展实景演出,多侧面展现风采,丰富游客旅游生活。

5.举办多种形式的历史文化展览活动。组织全市博物馆结合五凉文化、西夏文化、汉唐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间地域文化特色,采取馆内展和馆外展结合、综合展和专题展结合、固定展和巡回展结合、长期展和临时展结合等方式,充分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改造提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市民俗博物馆),选址新建4个县(区)民俗博物馆和5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引导各县(区)、乡镇(街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及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活动,打造优秀民间艺术品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

7.开展古籍普查和珍贵古籍名录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完成我市藏、汉文《大藏经》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建成1个标准化古籍存储书库。积极推进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争取1部以上文化典籍进入“中华善本再造计划”。做好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九)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立足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发展壮大文化旅游、文物复(仿)制、歌舞娱乐、艺术表演、网络文化、广告、印刷、出版物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印刷和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

1.重点打造()天马文化产业园等“二园四基地”。按照市委《意见》“把城区建设成为全市骨干文化企业的集聚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产权产品交易中心,辐射带动各县城和城镇共同发展”的要求,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筹划、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合作模式,以()天马文化产业园为平台,由政府负责立项、向上申报争取项目,企业负责筹措资金,对城区及周边相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合作开发建设()天马文化产业园。加快推进酒集团西夏文化产业园、凉州区沙漠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民勤县沙井文化产业基地、古浪“千乡万才”动漫文化产业基地、天祝三峡森林公园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基地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最终形成以天马文化产业园为龙头,带动西域风情、藏汉文化交流、文博展馆展览发展,影视、博物、休闲等一体化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2.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整合文化资源,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包括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旅游产品开发、旅行社服务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图书物流等现代文化产业为内容的骨干文化企业,发挥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引领作用。

3.努力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认真落实中央9部委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出台的《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等各类支持政策,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政策允许文化产业领域,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逐步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以文化网为平台,广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健全完善投融资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跟踪推进重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十)建设文化人才队伍

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造就和引进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1.制定全市文化人才建设规划。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挖掘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扎根,服务。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设立荣誉制度,对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文化人才,不分单位所有制,在评优(推优)艺术作品、表彰奖励先进、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2.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艺术演艺、数字传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在重点文化领域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能力精湛、产业管理水平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文化名家工程,鼓励国内外知名专家、文化名人与我市文化专家合作,在我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演艺、文物保护等领域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实施优秀文化企业家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开放视野、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善经营、懂管理、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工程,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化扶持政策,对列入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扶持。

3.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责、职能,科学合理地重新设定专业岗位,同时按照高、中、低职称,划定一定比例,形成培养梯次;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部分专业人才特别集中的单位,只设定专业岗位,不设定职称数,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评聘职称,从而激发、调动文化工作者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营造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的良好文化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文化事业管理,落实公益性文化保障政策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县(区)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指导各县(区)配齐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站)专职文化管理员,加强管理员的岗前培训和制度建设,使他们切实负起图书借阅、文艺团体(自乐班子)编导、文艺骨干培训、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工作,真正盘活农村文化资源。

2.建立公共文化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配送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体系。从公共文化设施、空间、配置、开放时间、效能发挥上,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文化产品配送及文化服务指标管理系统;健全文化服务人员培养管理体系,建立以文化干部职工队伍为主体,文化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文化服务队伍。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有益文化活动,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从注册登记、人员培训、作品(剧目)审核、政策扶持、作用发挥等方面把各类民间文化团体纳入行业管理范围,强化文化事业的规范管理。

3.建立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登记备案制度。本着管理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建立设备登记档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情况检查评估,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保养,提高使用率,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资产安全和正常运行,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使用。

(二)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完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1.建立完善的文化市场监督体系。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监督体系。健全完善以宏观调控和行政许可为前提的市场准入体系,以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为核心的行政执法体系,以经营者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为基础的行业自律体系,以新闻舆论、群众参与为主的社会监督体系和以高新技术运用为辅助的技术监控体系。公开行政许可、检查、执法程序,规范行业标准化管理,提高对演出、音像、娱乐、图书报刊、网络、艺术品、文博等文化产业的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2.创新文化产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文化与发改、财政、公安、城建、国土、规划、工商、税务、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和长效联动机制,加大项目争取、财政补助、税收优惠、金融扶持、规划用地、人才引进、市场准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营造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

3.制定出台《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围绕文化产业集聚、融合、创新、品牌、营销“五大战略”,按照“优化区域布局、发展重点行业、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实施重大项目”的发展要求和“深化体制改革、扩大文化消费、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强化人才支撑”的保障措施,制定出台《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三)完善文化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意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的精神,健全完善文化系统内部文化建设责任考核体系。

1.加强目标责任书考核管理。依据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中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职责,县(区)文化部门承担的职能以及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各自职能,分解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实施工作进度管理,将全市文化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确保每年文化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制定《文化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将文化工作成效纳入文化系统及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激励、监督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扎实有效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