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认真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

认真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

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专门“三农”问题的文件,是时隔18年来的第一次;就农民增收下发中共中央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一号文件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紧密联系我省实际,迅速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发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近期,市委、市政府就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连续3年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当前及今后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把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必将对我市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产生深远影响。

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始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2003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喜人成绩。一是农民增收工作成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2665元,增加152元,是五年以来首次恢复到百元以上增长。二是农民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实际引资3.65亿,同比增长83.6%,是历史上实际进资额最多的一年。三是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年外出劳务总收入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57万元,人均增收73元。四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但就目前而言,我市农业经济总量还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很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科学把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奋力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好农业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破解这道难题,意义重大。中央一号文件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作为年度第一个文件,字里行间,让人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的拳拳之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对指导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我们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重要意义,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共22条9部分,重点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主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新举措,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圈子,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发展观的要求,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落实上来,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不放松,牢牢把握确保粮食安全这一主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热潮,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发展思路的转变,突出了解决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两个重点和难点,预示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营造一个重视‘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氛围”的指示精神,加深广大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了解。近期,我们已经举办了乡镇党政领导、涉农部门负责人专题学习班,组建了“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宣讲团”,分赴乐平、浮梁和昌江三个县(市、区)进行政策宣讲。各县(市、区)也组建了宣讲团,到乡(镇)、村开展宣讲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宣讲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政策疑难。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党的农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牢牢把握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开放型农业,扩大农民就业,维护粮食安全,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大幅度、全面增长。

二、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不断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和省委提出了要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既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深刻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牢牢把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五大战略促进农民增收

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小康和保持农村稳定,推动农业持续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科学把握,正确应对,认真组织实施好“五大战略”促进农民增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不高,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不够,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上来。通过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首先,要以德宇为龙头,充分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同时,重点培育壮大乐平菜业、浮梁茶业、昌江养殖业等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效益。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业品牌、生态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荐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大力开发有机食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把特色产品做大,把特色产业做强。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努力开拓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

2、实施农村二、三产业拉动战略,拓宽渠道促增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就其自身而言,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的增长、外延的扩张,而要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内涵式发展。当前,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致富。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技术进步,重点发展与开放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联的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的力度,把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扶贫等与繁荣城镇经济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小城镇,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机制。要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大力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实施开放型农业带动战略,打造新平台促增收。按照“扬优成势重特色,开放发展富农民”的发展思路,以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为着力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德宇专利技术为依托,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科研队伍建设,密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联系,聘请一流专家从事科研开发,使之成为立足本市、辐射周遍、面向全国的科技孵化器。二是根据省里统一安排,市本级和乐平市集中力量各建设好一个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开放型的窗口,产业化的基地。三是市本级今年重点抓好六个项目,即德宇生态园、乐平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有机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浮梁茶叶科技观光园、景德镇市良种猪繁育基地、景德镇市千亩特色苗木基地。四是在农村青年和村组干部中有重点地培养300名左右的致富示范者、带头人。

4、实施农村劳务输出牵动战略,拓展空间促增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减少农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和跨区域流动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这是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问题,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不断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在对待农民外出务工问题上,我们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不断扩大劳务输出。二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一切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维护农民工正当权力。对进城后的农民可依法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补贴和资助。

5、实施政策启动战略,强化宏观调控促增收。目前,我市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竞争力不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我们要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首先,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要抓住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今年除烟叶税外,要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要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有利时机。这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要重点抓好“八项配套”改革,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力争人均和亩均减负率都接近50%,达到“人人受益、户户减负”的目的。其次,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就是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妥善处理在征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依法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适时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留在农业上的农户的经营规模,使土地资源继续得到有效利用。第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政策。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倾向“三农”,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等对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有直接作用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抓好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近两年开展的“六小工程”建设,效果很好,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大投资规模。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灭疫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等消费,主要用于农村。五是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今年,我们要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成效。

(二)建立四条主渠道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提出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这既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总的目标。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大气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通过建立四条主渠道解决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

1、切实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一定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实现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采取包括不准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从事破坏耕作层的任何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搞开发,不准强迫农民搞调整等措施。二是完善征地制度,杜绝乱征滥用耕地现象。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耕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在征地过程中,一定要规范程序,完善补偿机制,控制征地规模,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的发生。要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和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要严肃法纪,对违反规定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务必严肃处理。

2、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当前,我市粮食单产很低,粮食生产潜力很大,在耕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一是以实施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依靠科技,培育一批影响重大,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加强技术推广,加快科技转化,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等各项工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做强做优粮食产业,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粮食生产是我市传统的支柱产业和比较优势,也是近100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生产和流通形势的变化,如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挥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企业,解决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的现状,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依托国家建设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把粮食产业做强做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每年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拿出15%-20%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大力打造鹅湖大米、峰谷米业等粮食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进一步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4、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利益。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任何部门和经营单位不得干预或变相限制农民选择多渠道自主售粮,支持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粮食经营。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逐步放开粮食收购市场,鼓励公平竞争,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流通秩序,完善储备制度,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要积极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将粮食风险基金的40%以上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并适当向种粮大户倾斜。目的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做好“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城市带农业,以工业促农业,实现我市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互动。

(一)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开放型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市本级要设立开放型农业专项资金,与已设立的农业产业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开放型农业项目。各县(市、区)也应作相应安排。各部门争取的国家和省的政策性资金,以及农业、水利、农机、畜牧、水产、林业和科技等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在不改变资金投向的前提下,尽量与开放型农业项目和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财政性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而不直接用于生产性项目。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资金要在2003年基础上增长20%以上。要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差,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财政支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引导社会力量兴建“七小”水利工程,进一步搞好灌区的维修和更新改造,抓好水源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加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三是组织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农村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

(三)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项民心工程、德政之举,对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从根本上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一定要巩固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亩均农业税高于全省平均64元水平的,一律降到64元以下。今年农业税税率要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税改后土地面积减少的,据实核减计税面积,并相应核减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二是加强对各级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三是按照“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要求,继续完善农村税费各项配套改革。健全和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涉农收费公示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责任追究制等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9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巨大的现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要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重点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加速培养知识型和技术型农民。二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问题。确保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免费向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深入开展计划生育“进超市”、“进景区”等活动,促进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基本设施及功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集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五)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成效。重点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挖掘和整合社会扶贫资源,进一步抓好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深入开展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户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新途径。二是实施移民扶贫作为新阶段开发性扶贫的突破口,用5年时间,把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稳定脱贫。三是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及时把救济款物发放到户,组织和引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